供销合作:助推农产品“货畅其流”





生产发展了,农民丰收了,专业大户、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长起来了,但他们最担心的,是收成好却卖不掉。
打通从田间地头到需求终端的“肠梗阻”,让农产品供销“货畅其流”,我市一子落下,满盘皆活。
6月19日,记者来到位于上望的上绿蔬果专业合作社,这里船来车往,一派繁忙的农产品交易景象。
起初,在“三位一体”供销合作中,和其他合作社一样,上绿也依靠经纪人在外跑市场,接订单。合作社负责人潘孝雷说,“没想到,市场越做越大,各地蔬菜收购商们直接把车开到上望田里收花菜。”看着纷至沓来的客户,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们脑中酝酿:如能建成一个大型集中的交易集配市场,将全国各地的收购商集中到这里收购,就免去了菜农寻找市场的麻烦。
说干就干,发动社员筹资,争取财政补助资金,建起占地4200平方米的蔬菜产地集配中心,同时建起的还有3个冷库,可储存15万公斤蔬菜。市场建成后,全国各地客商云集,收购时期,基地每天有50多万公斤的交易量,销路遍及全国14个省市,年交易额4.2亿元,集聚效应辐射周边8万亩农田,农民的农产品在家门口就卖到好价钱。供销合作,上望的实践成果是,变“本地经纪人走出去”为“外地经纪人请进来”。
如果上望的经验是“合”,离她50公里开外的梅屿蔬菜合作社,“供销合作”之路却是“分”。
“我们依托合作社成立了万科农业,主要抓销售。”近日,记者在田头遇见万科农业的负责人雷大峰。几年前,雷大峰还是一名农技员。那时,他目睹老一辈合作社负责人黄则强等人既抓生产又抓销售,将梅屿万亩蔬菜产业示范区,建成为浙江首批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。
很快,他们发现了问题。“蔬菜种植和销售是两件事,都由合作社负责,往往两头都不讨好。”雷大峰说,后来合作社用心搞栽培,负责蔬菜种植、技术指导和标准执行等;万科集中精力跑市场,主要负责销售和品牌建设。供销分离后,奇妙的事发生了。
合作社有了自主品牌,统一包装,价格、利润上来了,对社员的收购价随即也上涨。雷大锋说,有了利润空间,就能做好农产品安全和价格监控,做好市场的管理。市场供求关系随之发生变化,渐渐地,梅屿的蔬菜有了市场定价的话语权。
数据给人惊喜。万科对蔬菜进行分类配送,每年配送销售额超1200万元,配送毛利润达20%-30%。而万科和合作社之间,采用多种价格,紧密合作,例如松散型社员按照市场价,天天结账;而紧密型社员可做好全程记录,拿到更高的价格。
区域农产品公共品牌实现共建共享。精明的消费者会发现,去年6月以来,“瑞安农产”品牌店出现在市区的大街小巷。
走进位于安阳街道安福路的“瑞安农产”品牌店,上望花椰菜、鹿木马蹄笋、天井垟大米、顺泰毛芋等瑞安特优农产品,应有尽有。市农合联负责人告诉记者,专柜背后是一个通过整合的供应网络,目前“瑞安农产”已整合24家合作社(农业龙头企业)的近200种农产品,建立“瑞安农产”旗下子产品的系列品牌形象。
“我市农产品特性鲜明,精品多,同类比较优势明显,但产地分散,产区不大。”该负责人说,在当前买方市场的大环境下,大众商品只有以优质的品牌基础以及好的营销模式才能打动消费者。为此,市农合联、农办、供销社从去年开始,着手谋划启动“瑞安农产”品牌建设,将众多我市农产品捆绑在一起,共建共享公共品牌建设的成果,希望发挥1+1>2的效果。
新的探索,让人感受到美丽蜕变。一年来,“瑞安农产”实现销售额1000多万元。
我市还抓住“互联网+”新机遇,组织媒体、银行、邮政等多家单位,将“三位一体”的信息系统集成,降低组织成本,提高推广速度,在互联网条件下实现合作经济的增长。市民既可到“瑞安农产”线下实体网点选购,也可到多个线上“丰收购”、“微商城”平台,点点手指,优质农产品就会送上门来。
提升流通效率,农民议价权也“水涨船高”。2016年,邮政系统“邮乐网”销售的“天井垟大米”突破50万公斤,由于省去中间分销环节,每公斤可多挣0.4至0.6元;“好派多”即时下单两小时内送达,成为温州地区规模最大的网上配送菜市场;农业龙头企业华盛水产,开创海上直接加工海产品的先例,实现“30分钟完成海上鱼虾加工,48小时送达消费者餐桌上”。2016年,我市农产品线上线下市场,实现销售额3100万元。
此外,我市领先全省成立县级农产品经纪人协会,其成员年销售10亿元以上,成为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的中坚力量。
(编辑:王雪婷)